联系电话

010-62513057

获奖风采

获奖文章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福州赛区金牌

欧阳典

 在10月13日闭幕的第三十三届ACM/ICPC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竞赛亚洲预选赛中,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张志威、韩家龙、陈卓华组成的KINGBASE队从全国几十所院校的一百多支队伍中脱颖而出,在哈尔滨和杭州赛区各获一枚铜牌。 
    ACM国际大学生程序设计大赛被誉为计算机界的奥林匹克竞赛,自1970年开始至今已有30余年历史,是世界范围内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程序设计竞赛。由3名成员组成的参赛队必须在5小时内编完程序并进行测试和调试。 
    比赛前的一个月左右,队员们就进入了紧张的准备阶段。用参赛队带队老师朱青副教授的话说:“天天都在做题,发给他们看的材料光是纸质的就有几厘米厚,还有许多电子稿的PPT和讲义”。队员们一训练就是五六个小时,对于别人看起来有些枯燥的讨论、做题、总结,三位队员笑称:“这是我们的乐趣”。就是在这样的乐趣之中,三位队员走到了一起。

队员——“每个人都很优秀”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一直有组建编程队的传统。自2001年首次组织参赛队参加ACM大赛以来,今年已经是编程队第八次派出代表队参加这项国际大赛。 
   “每个队员都很优秀。”谈起这支队伍,编程队教练、参赛队带队老师朱青说。而此次ACM大赛获得铜奖的KINGBASE队正是来自这支队伍的骨干成员:他们分别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张志威和韩家龙,以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陈卓华。 
    现在大三的编程队队长张志威并不像大多数参加竞赛的同学一样从高中就开始参加竞赛,他和编程结缘还是在大一的时候:“那时有一门和编程有关的课,我很感兴趣,班里有两位计算机竞赛保送来的同学,我不懂就问他们。”之后在人大校内的程序设计竞赛中,张志威以第一名的成绩被选拔进入了信息学院编程队,从这时候开始,他就在心中有了自己的目标。 
    说起张志威的个性,编程队副队长韩家龙用“稳”来形容:“写程序调程序,你给他什么他都能很好很稳妥地实现。而我很可能会对这错误还一头雾水。”韩家龙接着说。 
    而对于副队长韩家龙的特点,队友陈卓华介绍说,韩家龙在三个人的分工合作中“主要是想算法,想怎么把这个题弄出来。他思路的东西比较多。” 
    韩家龙也是大三的学生,对于编程,他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结:“只要你喜欢这个东西,它的整个过程就是有趣的。”韩家龙也并不是保送来的,但他一直对计算机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有的人比较喜欢大家一起的那种活动,我就是比较喜欢自己一个人想问题。做这个东西(编程),最大的快乐就是,一个程序,调很长时间,一遍一遍的改,然后提交,最后一次终于通过了。当你看到那个小小的蓝的字写accept,这种成就感是无法比拟的。” 
    韩家龙对数学也很有兴趣,通过向院里教务秘书的申请,他把数学专业的专业课当作自己的选修课来修。“我对背东西很头疼,” 韩家龙笑着说。他在这门四学分的实变函数课的期末考试中取得了85分的成绩,这在数学专业的学生中也不算低了。 
    1990年8月出生、目前刚刚大一的陈卓华是人大本次参赛的年龄最小的队员。谈起自己是如何对编程产生兴趣的时候,他说:“初中的时候,我有一个文曲星,然后我就很喜欢在里面编程序。”高中阶段,陈卓然就开始参加与计算机有关的竞赛。据队友介绍,“陈卓华因为从高中就开始竞赛,一个人面对一道题,见题比较多,想法也比较多。”在周围的人眼里,陈卓华是一个十分活跃的人。他是校广播台Music-Zone栏目的主播之一,平时大家都喜欢叫他“桌子”。“总是特高兴,很开朗。”是编程队教练对他的评价。他喜欢林俊杰,林俊杰的歌他几乎全都会唱,还曾参加了“你的舞台”歌唱大赛。

      
训练——“需要极大的热情”

    对于编程队赛季时的训练,编程队的负责老师是这样概括的:“几乎天天都在做题,恨不得从早做到晚。特别是预赛阶段,老在赛,每个星期都要在网上赛,不断的赛,一模拟就五个小时……很大程度上学生要有极大的热情,自己要做到很多的题,还有很多资料要看。” 
    的确,队员们对自己的训练有着很明确的把握,队长张志威说:“ACM大赛考就考十题,但是想拿到牌的话最起码做三百题。我们每周末都会到机房去讨论、训练。因为在现场不是你一个人在解决所有问题,而是大家互相之间交流,互相切磋自己的想法。这样的话才能不断的完善。而且不是只在当时才会这样,在平时的训练中也是有很多体现的。我们需要熟悉彼此的思路。” 
    副队长韩家龙说:“很多题目是以现实背景为基础的,但现实事物是非常多的,你无法把所有的现实事物全部都抽象成为计算机能理解的事物。”韩家龙认为编程中最难的是把这些背景题目给转化成计算机能够理解的题目。 
    平时训练的时间很长,而且队员们往往需要花很多的时间一个人思考,队员陈卓华笑着说:“有一次我把衣服放在宿舍下面洗,之后就回到宿舍做题,忘记了楼下的衣服。结果那些衣服就在水房放了一天半。” 
    像这样的花絮还有很多。拿副队长韩家龙来说,有时训练和陪女友就很难兼顾。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整块时间用来训练,边角的时间陪女友。”说起这个,韩家龙有些愧疚:“有时候做题,本来应该十点半给女朋友打电话,但是十点二十九的时候觉得答案还差一点就出来了,结果到了十点四十还没弄完,赶紧给她打电话,脑子里还满是刚刚做的题,自顾自地讲了一大堆和编程有关的事情,那边就很哑。”但是女朋友还是很支持他,队友陈卓华说:“韩家龙参赛之前他女友还给他带了两块幸运巧克力,他留到比赛那天才吃。”韩家龙在一边听着,笑得很开心。

比赛——“感觉五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

    为了这次比赛的训练,队长张志威把自己考GRE的时间推迟到了明年六月。带队老师朱青回忆:“参赛那几天,吃饭的时候张志威都吃得很少。我问他为什么不吃,他说吃不下。我觉得是有点紧张了。长得那么高个,吃那么一点点……赛完以后就还好了。”朱老师又笑着补上了一句。 
    但是队员们却没有看出队长的压力,副队长韩家龙说:“就是看到他买很多零食,他的床边全都是没开包的零食,饿了一伸手就能拿到。” 
    谈到吃的问题,张志威笑了:“我压力大的时候就吃东西,但比赛的时候却一点也没有吃。”ACM大赛连续持续五个小时,在比赛当中,到了午餐时间的时候,大赛组织者会提供午餐和饮料。“当时感觉头脑特别累,但是一点都没觉得饿,感觉五个小时的时间过得很快。” 
   “比赛的第一题是最紧张的,最快的一个队是十分钟就做出来的”队员陈卓华说,ACM大赛共十道题,当每个队伍做出一道题,就能得到一个气球。不同颜色的气球代表着不同的题目。“杭州那次比赛我们的位置刚好能看见工作人员拿起球出来,当时是看到志愿者一直拿橙色的气球出来,但是我们那一道题一直没做出来。”张志威说,“比赛的时候大家都会紧张。” 
    据带队老师朱青回忆,当时在比赛现场,竞赛最后一小时的时候显示排名的大屏幕就不动了,叫做“封盘”,这是为了留下一个悬念,到晚上发奖的时候才能知道自己的名次。“当时发奖的时候我们只知道有奖,主持人是从最后往前宣布名次的。念到铜牌的的时候,念了一大串还是没有我们的名字,因为我们是铜牌的前几名。” 
    当得知获得了铜牌的时候,队员们相互拥抱了一下,却并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奋。


目标——“明年要拿金牌”

    对于这次比赛的结果,队员们说是“完成基本任务”,但队长张志威却认为这次比赛为“基本没完成任务”。 
    信息学院编程队曾创造过辉煌的历史。早在2005年和2006年,信息学院参赛队就曾拿到过ACM大赛亚洲赛区的金牌并成功闯入世界总决赛。“这次一心想要拿银牌,结果还是没拿到,特别……那个。”陈卓华有些愧疚的说。 
    拿到铜牌对大多数参赛的队伍来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的队伍甚至中途放弃了比赛。但是对于在这次的比赛中拿两块铜牌的成绩,队长张志威并不满意,他说:“这次最终还是没有实现我们的目标。” 
    这次比赛给了队员们很多感触。用编程队教练朱老师的话说:“能让他们知道强手在哪里。”陈卓华则说:“高中的时候我觉得拿一块金牌也不难。现在才觉得自己其实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我和别人讲,我明年要拿金牌。” 
    谈到以后的计划,韩家龙表示,如果有机会,自己和张志威大四的时候还会参加ACM大赛。队长张志威也在自己的总结中写道:“回来的时候,没有太多的喜悦,也没有什么不甘。因为比赛时既没有出现什么大的失误,也没有什么超常的发挥,可以说基本正常发挥了水平。平静的回来,平静的继续……铜奖……或许是从0到1了……可能每个人心中任务不一样吧……希望以后还有机会完成我心中的任务。”


     背景链接: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编程队自2000年起组建,每年从新生中选拔对程序设计有兴趣的优秀同学参加。学院每学年的下半学期专门开设ACM大赛的项关课程,每年为编程队拨付专项资金,并提供学校机房供编程队训练使用,对在大赛中获奖的同学也有专门的奖励措施。此外,信息学院开设了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倡学生参加竞赛比如挑战杯、建模,提倡多方位的全面发展。

邮编:100872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10-62513057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