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10-62513057

获奖风采

获奖心得

北美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CM/ICM)一等奖

王伟

 在参加了两次数学建模竞赛之后,我觉得数学建模竞赛主要是考察参赛者平时的积累,如编程能力、问题分析能力、文档写作能力和数学功底等。因此,我想介绍下参赛过程中的一些经验。

       组队是首要的,程序员是必备的。在参加国赛时,我们小组一名同学编程速度非常快,这样使得我们能够及时的检验模型的效率并进行下一步的工作。对于北美的比赛,由于要求写英文文档,所以最好找一个考了GRE的组员。另外有统计专业的组员更好。我们组的情况是,2个计算机(一男一女)、一个统计。

       报名时需要指定一位指导老师,截止时间差不多是比赛前几天,报名时需要支付100美元报名费具体信息参见:http://www.comap.com/undergraduate/contests/mcm/

       寒假期间可以在论坛上面看看比赛的一些经验介绍,学习并安装几个可能用到的软件。正式比赛一般在2月份,比开学早,所以找个合适的地方(如机房)很重要,否则比赛期间由于场地原因而耽搁时间或影响心情就比较吃亏。

       比赛开始后,从网上下载题目,用多于半天的时间仔细审题。就题目类型来看,我所参加的两次数模竞赛的题目都分别是一道偏向于理论计算的题和一道开放性的设计类题。如2010年北美的题目:A题,棒球棒上的最佳击球点;B题,预测连续犯罪的下一次作案地点。2009年的国赛的题目:A题,制动器试验台的控制方法分析;B题,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可以看出A题一般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很深,主要是理论计算,估计不需要很多编程。而B题一般比较容易入手,需要编程模拟以检验模型的效率。无论是国赛还是美赛,大部分参赛队都选择的是B题。

       比赛期间,在确定选题之后就是查资料,确定入手方向,建立模型,编程模拟,修改模型,实验测试,撰写文档。关于模型的建立,由于是数学建模,所以还是应该偏向于理论一点比较好。在对“眼科病床的合理安排”进行建模时,虽然我们模拟出的结果很好,但是模型里面的数学理论太少了,以至于我们最后写文档时硬生生的拼凑了几个数学公式。美赛比全国赛多一天,但是一般还是感觉时间比较紧,所以需要组员全身心的投入。我们一般都是早上6点多开始,晚上1到2点才休息,到最后一晚就通宵。

       作品完成之后就是网上提交,最好在截止时间前3个小时提交,否则到最后很容易出现问题,我们比赛后就在网上看见很多队没能及时提交。另外还学要将作品和代码的纸质版以及刻录成的光盘在一周内邮寄过去。

       两次数学建模竞赛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说不准它就是你大学期间最疯狂的一次投入,你会对自己3、4天不眠不休的和其他同学一起建立一个模型写出一篇论文而感到欣慰,它将成为你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一段美好回忆。

邮编:100872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10-62513057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