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10-62513057

获奖风采

获奖心得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本科组国家一等奖

陈佳威

  三天三夜的建模比赛已经过去,从中体会很多,以下从时间分配、人员组成、赛题选择等方面谈谈我个人这次比赛的心得。

【时间分配】

比赛一般在九月上旬某个周末的星期五早八点开始,至下周的星期一早八点结束,共三天三夜72小时。一般而言,上午主要是审题,尤其注意是独立审题,如果一开始就发生有倾向性的意见交流,对选题没什么好处。我们当时三个人各自思考了近一小时,之后交换了看法,对两道题又做了一小时有针对性的评估,十点半做的决定,至于具体怎么选,后续有详细介绍。接着就是三天三夜的奋战,由于我们也是首次参赛,谈不上对时间的把握能力,只能说一切都还挺顺利的,大家也都有自己的比赛节奏,所以赛前可以稍加演练,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

【人员组成】

“两人搬砖,一人糊墙”,我们当时就是这个分工。所以,组队初期还是要考虑角色的,毕竟三个当辅助的凑一起就意味着一个人要硬着头皮主写,这样效果并不太好。一般四月份就组完队了,当时应该是校选的同学先开始有这个意向,然后想在我们院找个编程的当辅助,这才蔓延到我们院还有两个实验班,虽然五月才正式报名,不过总有人耐不住,如果有意参赛还是要多了解周围动向,不然莫名其妙落单就很被动了。至于三个人的专业组合,从今年开始比赛必须上交所有源程序,因此其中一个当辅助的得当的了程序员,当然如果是一道统计分析题,精通统计软件就如虎添翼,总之得有可以写代码的人;程序实现只是辅助,精髓是算法和模型,所以最好是理工科背景,不过也没多少文科生会愿意参加一场劳心劳力的数学建模。最重要的,团队讲究默契和配合,虽然不像高中大家天天在一起,但大家起码得交流无障碍,性格合得来,三天要是有闹情绪的,那比赛成绩十有八九好不了。

【赛题选择】

今年比赛有这么一个变化,“全国评奖时,每个组别(本科组、专科组)一、二等奖的总名额按每道题参赛队数的比例分配;但全国一等奖名额的一半将平均分配给本组别的每道题,另一半按每道题参赛队比例分配。”,这是为防止选题比例失衡而准备的鼓励政策。去年就出现了失衡的情况,印象里比例是3:2,今年虽然有政策,但有过之而无不及,人大是A:B=72:27,如果再参考工科院校的比例,应该会比3:2恐怖。有人可能会想,这样选B题会很占便宜,然也不然,因为B题只有全国一等奖名额受到了保护,这就意味着选送全国评阅的名额还是按比例,比如人大这次选送10队,其中A:B是7:3,由于参与选送名额竞争的就这么几十支有实力的队伍,所以这是选题时要斟酌的地方。

以上是政策性的变化,聚焦到题目本身,今年A题有点统计学大作业强化版的感觉,B题刨去知识背景其实就是传统的运筹,之所以传统,是因为多年来这类题的比例将近50%。审题时有这么两种情况很常见:

1题看上去不难,有几问思路一下就有了,但越做越痛苦。

2题乍一看很难,但抽丝剥茧之后有豁然开朗之感。

为防止被坑,审题要更有前瞻性。比如,今年的A题入题可以很快,我记得第一、二问的思路蛮明晰,但出于那一大坨数据,万一卡在某个检验做不下去就很痛苦,而且数学建模是需要闪光点的,我们三人自觉能力有限,估计只能套统计方法,做不出比别人闪光的东西,所以有点意兴阑珊;不过,我们没有轻易决定做B题,B题有知识背景,所以读完云里雾里,于是各种找资料评估B题的可行性,在理解光电转换过程的关键点和光照数据如何处理之后,基础性的问题得到解决,这才做的决定。因为觉得在A题难做创新点难冒尖,在B题能表现的更有竞争力,所以也没太斟酌比例的问题,得之我幸,失之我命,能杀出血路自然再好不过。选题总归离不开自身,所以自我定位要准确,备战期间可以总结一下基本策略。

以上便是今年比赛我个人的一些经验总结。

邮编:100872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10-62513057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