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电话

010-62513057

纪念文章

萨师煊教授的教育思想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院长 杜小勇

  值此2010级新生入学之际,将此文送给你们,目的是希望各位能思考一下,如何才能成才、如何将自己培养成“国民表率、社会栋梁”,如何才能回答“钱学森之问”。

萨师煊教授是我院前身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创始人,我国著名的计算机科学家和教育家,我国数据库学科的奠基人之一,数据库学术活动的积极倡导者和组织者。在经历了22年与病痛的抗争后,于2010年7月11日驾鹤西归,离我们而去。他的同行、同事、学生都以各种方式表达了对他老人家的怀念(请见萨老师悼念网站http://info.ruc.edu.cn/sa),特别是对他真诚待人、提携后辈的高尚品德表达了由衷的褒扬。我作为萨老师1985-1988级的硕士研究生,回忆起他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做法,无比感慨。这些做法即使在今天,也是相当先进的。有必要整理一下他的先进的教育思想,这是我们的宝贵财富。萨老师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限于个人的能力,我只能结合自己的经历来总结,也希望此文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有更多的人来讨论和总结。

第一、倡游学。读研究生的第一个暑假,萨老师安排我们同级的8位同学去拜访国内数据库届的知名学者,鼓励我们去和这些知名学者讨论问题。那时候,通讯并不像今天这样便利。我们是怀揣萨老师的亲笔介绍信,一家一家找去的。我们先后到了重庆、武汉、南京、上海、沈阳,拜访了武汉大学的石树刚和郑振媚两位老师,南京大学的徐洁磐教授,东南大学的王能斌教授,复旦大学的施伯乐教授,东北大学的郑怀远教授等。这些都是我国数据库学术界老一辈的专家。通过和他们的交谈,聆听他们对学科前沿的观点,对于初入数据库之门的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有些老师还组织他们的研究生和我们交流,我们知道了他们都在做什么研究,读什么书和论文等等,结识了一批新的朋友。当然,我们也顺带游览了各地的名胜古迹、体会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品尝了当地大排档上最地道的小吃名点。除了名校校园外,三峡美景、葛洲坝电站、黄鹤楼、中山陵、夫子庙、南京大屠杀纪念馆、上海外滩、豫园、大连的老虎滩等也留下了我们的足迹。当然,那时候的条件是很艰苦的。坐火车肯定是硬座,坐船一定是下等舱,记得从上海到大连的船票很紧张,最后只能买到最底层锅炉旁的位置,又热又吵,几天的时间实在是难熬的很。但比起收获来,吃些苦还是值得的。

第二、请高人。萨老师利用自己的学术地位,好人缘,邀请一些国内最好的专家来开设课程、举办讲座。比如操作系统的课曾先后邀请过北京大学的杨芙清院士、科学院计算所的张尤腊研究员等来讲。PETRI网请了数学所的陆维明研究员来讲,网络请中科院计算所的仲萃豪研究员来讲。这些都是当时所在领域的全国最知名的学者、大家。萨老师还邀请了一些国际知名的专家来中国做讲座,例如美国马里兰大学姚诗斌教授,路易斯安娜大学的陈品山教授(P.P.S.Chen, 著名ER模型提出者) 等。这使得人大的学生能得到很好的训练、高人的指点,很大程度上也弥补了我们在师资上的不足。高人的言传身教也是学生们学习的动力和榜样。

第三、读原著。那时,研究生人数少,上课多采用读书报告的形式,读的都是原著。我们读过J.D.ULLMAN的《数据库系统原理》和C.J.DETE的《数据库系统概论》等。后来,我们自己还组织了CERI的《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等课程的读书报告。读英文原著对于我们绝大多数学生来讲都是第一次,困难很多。但是,经历了最初的痛苦,我们学到了可以与国际学术界对话的“语言”,不再说“外行话”了。读原著让我们掌握了学科的基础,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第四、做系统。坚持在人才培养中要做系统。我记得81级刘伶、张秉训、杨明伟他们三人就研制了一个关系数据库系统的原型,有关的成果在计算机学报上专刊发表。我们85级的学生,也分别参加了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对象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的研究,分别研制了原型系统。通过这样的系统研制训练,使得学生对计算机系统有了更深入的把握。我是参加国家“七五”计划科技攻关项目课题组的,这是国家宏观经济信息系统下的一个子课题,目的是要在IBM4300系列大型计算机上,在DL/I数据库上开发一个分布式的查询系统。IBM的技术资料很多,从CICS到DL/I,堆起来比桌子还高。我们几个人在王珊老师的带领下,心无旁鹜,全力以赴,完成了系统的研制,获得了当时国家计委的七五攻关重大贡献奖。做系统是一项综合的训练,在做系统的过程中,才能活学活用知识,才能将知识汇聚为各种能力。

第五、重创新。创新是科学研究的命根子。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老师学生经常围在一起的讨论问题。萨老师每年都会组织我们读VLDB会议论文,然后大家进行热烈的讨论。萨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在读论文后提出自己的观点,从不简单地否定一些看起来很幼稚的想法,而是鼓励学生去完善并尝试写成论文。正是在这样的宽松的氛围中,我也在硕士一年级的时候写出了自己在数据库领域的第一篇学术论文,并被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接受,后来还受邀在上海的《计算机工程》刊物上正式发表。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是我们人才培养中最重要的。

第六、国际性。读英文原著,发表国际论文,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尽管那个时代出国还是非常困难的事情,但是,萨老师倾注了大量的精力来做这些事情。VLDB国际会议是数据库领域的顶级的学术会议,萨老师经常要代表教育部组织代表团去参加会议,经费是由教育部或者大学出的,成员都是国内一些著名的数据库学者。回来后参会代表要在全国数据库学术会议上作专题汇报,介绍国际数据库学术界的最新动态。不仅如此,萨老师还多年谋划,希望将VLDB引进到中国内地召开。萨老师在一些华人学者和友好人士中间努力宣传,组织力量撰写和提交申办报告,最终得到了VLDB ENDOWMENT的同意,计划1989年在北京召开。如果不是那场发生在北京的风波,VLDB89的召开地就是北京了。

培养创新人才,是我国教育界面临的长期的挑战。既有教育者的责任,也有受教育者的责任。今天的学生有很多优点,但是也失去了一些宝贵的东西。希望同学们心里记住一种责任: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的幸福,需要你们的贡献!希望同学们三思。



作者:信息学院院长杜小勇教授,本文载于《信息学院2010迎新专刊》。

邮编:100872

联系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59号

联系电话:010-62513057

版权所有:中国人民大学信息学院